南音,作为我国传统音乐的瑰宝,拥有独特的艺术属性与崇高地位。
南音起源于唐代,成型于宋代,其诞生融合了两汉、晋唐以及两宋时期中原移民带入泉州的音乐文化,与当地民间音乐相互交融。它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有着完整且成熟的音乐体系。丰富多样的曲目、古老独特的乐器,以及自成一派的记谱方法,都使其成为延续汉唐以来中国音乐脉络的重要载体。
南音与一般近代曲艺存在显著差异。在乐器使用、演唱形式以及记谱法上,南音都独具特色。其主要表演形式为右边是横抱曲项四弦琵琶与三弦演奏者,左边是洞箫吹奏者和二弦拉奏者,演唱者居中手持拍板而歌,这种形式与汉代“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歌表现形式一脉相承。
在南音与中国曲协、音乐正统的关系方面,从艺术属性来讲,南音并不属于曲艺范畴,若将其归为中国曲协管理,容易引发南音从业者和爱好者的误解,认为这是对南音艺术属性的错误认知。从中国传统音乐体系来看,南音无疑是正统且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在现代音乐学科体系下,对南音的认知与归类还不够精准和明确,需要音乐学界展开更深入的探讨与界定。
为解决南音脱离中国曲协、回归音乐正统归属的问题,亟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从业者共同深入研讨并论证,形成合理的方案,再与中国文联等相关部门积极沟通交流,推动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在此呼吁政府相关部门予以高度重视,避免因不合理的管理归属误导世界华侨华人圈对南音的认知。
要点提取:
南音的起源与发展:起源于唐,形成于宋,融合中原与泉州当地音乐文化。
艺术特色: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有完整音乐体系,含大量曲目、古老乐器和独特记谱法;表演形式与汉代相和歌一脉相承,与近代曲艺区别明显。
与中国曲协、音乐正统的关系:不属于曲艺范畴,归中国曲协管理存不合理性;是中国传统音乐正统组成部分,但在现代音乐学科体系中认知与归类待明确。
解决建议:专家、学者、从业者研讨论证,与相关部门沟通;呼吁政府重视,避免误导华侨华人圈对南音的认知 。
泉州弦管,即南音,具备“古、多、广、强、美”五大显著特质。其历史源远流长,曲目丰富多样,传播地域广泛,艺术感染力强,音乐风格优美,凭借这些突出优势,当之无愧地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获得世界的广泛认可。
国务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十大类别,依次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戏曲、曲艺等。其中,泉州弦管(南音)以其独特魅力,归属传统音乐类别,毫无争议地成为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备受国内外赞誉。
而谈及曲艺,在非遗分类中位列第五。就泉州地区而言,曲艺缺乏深厚的传统根基。在泉州的历史进程中,直至近代,所谓的曲艺形式不过是路边讲古者靠听众给予零钱维持生计,以及盲人弹月琴为人抽签以卜吉凶祸福,这些形式艺术价值较低,远称不上文化遗产。正因如此,1986年泉州市恢复市文联以及所属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工作者协会时,并未设立曲艺协会,因为当时泉州几乎不存在可以组成协会的曲艺工作者。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泉州各县区都有众多南音弦友,其中不乏在海内外声名远扬的名家和弦管先生。于是,在1988年,泉州市首次成立南音工作者协会,林文淑、马香缎等人当选为正副会长。在当时,泉州既无真正意义上的曲艺工作者,也没有人提出成立曲艺工作者协会的诉求。
如今,若泉州存在具备“古多广强美”五大特点的艺术品种及其代表性人物,自然可以申请成立相应团体,但现实中这类情况并不存在。倘若将南音名家和专业工作者归为曲艺人士,无疑是在客观上降低了他们的身份,贬低了南音的地位,把国家规定的位列第二的传统音乐,降格为第五位且缺乏传统底蕴的曲艺。这无疑是主动从保护和传承人类非物质文化代表作的光荣队伍中脱离出来。
作者:中国华夏文化网总编辑陈家服
2025年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