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以来传承至今的南音古乐的精华部分“大撩曲”和“指套、法路”究竟有几人懂呢?
南音又称「南曲」、「南管」、「南乐」、「弦管」、「郎君乐」、「郎君唱」等,各地名称不一。「南乐」乃就流传地域而言,如厦门大多称“南乐”;「弦管」指南管音乐以丝竹箫弦为主要演奏乐器,古代大多称“弦管”;「郎君乐」、「郎君唱」指的是南管乐者祀奉孟府郎君为乐神。还有称“锦曲”、“五音”等。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组织大会上,南音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
时下号称有几万人的泉州南音圈,千百年以来传承至今的“世界非遗”南音古乐的精华部分“大撩曲”和精髓部分“指套、法路”,究竟有几人懂呢?
千年古乐“南音”传承到了这一代人,是发展进步了,还是倒退了呢?
社会需要进步,传统文化需要守正和创新传承与发展,那些曾经一度自以为是,且牛逼哄哄的所谓的南音人,长期滥竽充数混在南音圈“玩”的那一班人(不懂南音经典曲目“大撩曲”和“指套、法路”,又自称是南音人),正是有这样一群不学无术之辈的存在,不但不利于有效地传承千年古乐“南音”,这些人整天在那搞不团结,五人八路,更有甚者假公济私,打着南音人的旗号拉帮结派、颠倒是非、肆意妄为……
笔者深信,伴随着“新的文化革命”工作的有效开展,此类人群终将会被历史淘汰而成为社会“边角料”。
作者:中国华夏文化网总编辑陈家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