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华夏文化网
该网站图片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2025年07月23日 星期 三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林素梅:要把儿时的快乐之音传下去】澳洲网、柬埔寨《柬华日报》、泰国《星暹日报》联合报道
2021-01-31 10:14:51 阅读量:8627

澳洲网特约记者赵旭晨11月13日报道】有“中国音乐史上活化石”之称的南音,发源于福建泉州,用闽南语演唱,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音乐。如今在闽南地区的街头巷尾还时常回荡着南音典雅绵长的音调,它不仅给闽南乡亲的生活增添艺术味道,也成为维系海外侨胞的精神纽带。

那个时代最动听的精神食粮

林素梅1968年出生在马来西亚,祖籍福建永春。她回忆:“我小时候身边很多永春人,那时候往返故乡交通成本很高,一次往返大概要几个月的时间,但是祖父他们还是每几年回来一趟,在这一来一回间家乡的文化也这样被带到马来西亚。

或许因为情感纽带,或许是一种身份认同,又或许是血脉相连,移居海外的侨胞们更加重视文化传统,对节日习俗如此,对南音文化更是如此。


1981年8月10日,林素梅(左三)参加第三届东南亚南乐大会唱。(图/受访者供图)

林素梅8岁开始跟着哥哥学习笛子演奏,10岁加入马来西亚巴生永春公所南音组开始学习南音。整个少年时期,她的生活里都有南音伴随,曾先后跟随多位老师学习南音。提及这段时光,她觉得这是儿时最快乐的经历,南音是那个时代最动听的精神食粮。

辗转台闽,研习乡音

1989年,林素梅定居台湾,在大学期间继续系统学习南音指谱、大曲和曲牌规律,在暑假期间多次到厦门学习曲艺表演,这为她日后南音表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2年11月,林素梅到日本名古屋演出(红色旗袍,打击四宝)。(图/受访者供图)

南音随着千年岁月流逝,虽然人们对它仍充满温情和敬意,但它的典雅精深渐渐让人们望而却步,老一辈南音艺术家虽对珍贵古乐的恢弘与壮丽百般呵护,但又担忧这汉唐遗韵和千年积淀后继无人。

林素梅说:“南音不求热闹丰富、精彩绝艳,只追求平淡天然,包含着中国独有的哲学思想。它精华曲目难度极高,而在商业化的市场环境中,愿意潜心研究南音艺术的学习者极为罕见,现在南音精华很少有人问津。

她认为南音发展的真正挑战在于保持其艺术性,如今许多人还未仔细研究南音的传统,仅学了些许皮毛便开始创新,导致缺失了传统、古典的基础知识。


2011年9月27日,林素梅在厦门思明区观音山音乐学校七年级《南音》校本课教唱《直入花园》及南音常识。在长达八年教学实践中普及学生数千人。(图/受访者供图)

“那些高难度曲目才构成了南音最精华的部分,是先人的智慧,今人的财富。”林素梅希望将这些精华全部录制下来,“以防老一辈的艺术家不在了,这些都成为天书,没人去碰,也没人听了。”

南音与闽南人的生活密切相关,闽南各地几乎都有民间南音社团,很多“高手”散布在这里。林素梅表示,这些年大陆发展越来越好。自己虽然小时候在马来西亚学习南音,但它的发源地在闽南。“我回来为南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尽力,也算是一种回馈和反哺。”

2006年林素梅定居厦门,厦门是闽南文化中心地带,她觉得在这里能接触到更多南音“高手”,更重要的是自己“落叶归根”。

守护传承推动南音“数字化”

2006年,林素梅发起创办福建南音网,尽管困难重重,但她坚持不懈。目前各地都开启“数字中国”建设,她说:“南音也需要数字化。”


2011年11月30日,首届世界南音联谊会澳门国际南音大会唱,林素梅(前排左一)在弹奏琵琶。(图/受访者供图)

未来,她希望把福建南音网打造成为数字南音资料库,将有关南音的乐理、乐谱、曲子、视频、理论等进行系统的分类汇总,以便更好地查找、储存和完善资料,成为一个资源共享的友善平台。同时,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线上学习,让更多人感受到南音之美。


2019年6月20日,林素梅在马来西亚太平班台国民中学南音讲唱会。(图/受访者供图)

定居厦门的十几年中,林素梅不但创办网站,让全球南音爱好者欣赏南音表演和观看教学视频,还在闽南多地传承教学,每年组织策划大陆与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各国弦友交流活动,协助举办南音国际大会唱等,让南音从本土的乡村小镇、街头巷里走向国际舞台。


柬埔寨《柬华日报》报道


泰国《星暹日报》报道▲

(注明:本文资料由林素梅提供)

关闭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