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化网中国南安讯(文/通讯员:林凤凰 刘温 陈雅冰/图 杨辉远)立冬已至,暖意依然。2020年11月17日下午,中国福建省南安市教育局初教科黄向阳副科长带领教改专家组一行7人莅临我校,开展福建省教改项目中期绩效评估工作。南安市第一实验小学傅孙森校长、黄堤水书记、教改项目组成员等参加了本次评估活动。
01、观“闽南文化校本展板”
下午两点半左右,专家组在多媒体教室外观看了“闽南文化”展板。“闽南文化”展板依教改板块设置,有《闽南语吟诗》《说唱闽南童谣》《闽南风景名胜》《闽南讲古》《闽南戏曲》《闽南童玩》《闽南民间美术》等七大板块。各个板块主标题整齐划一,构图简单明了,体现闽南味,每个板块都插入了一些闽南的元素做花边或点缀,比如:元霄花灯、惠女服饰、红砖纹路⋯⋯做到既存“大同”,又有“小异”。自2018年5月以来,第一实验小学努力挖掘闽南乡土素材,形成特色、多元的闽南文化课程,《闽南语吟诗》《说唱闽南童谣》《闽南戏曲》等已作为循环教材发放到相关年段。
02、赏“闽南非遗项目曲艺汇演”
接着,教改专家组在学校领导的指引下,来到多媒体教室,观看福建省教改项目中期绩效评估汇报演出——“看非遗项目曲艺 赏闽南最美乡音”。演出共7个节目,有以班级为单位合作表演的拍胸舞《爱拼敢赢》、有以年段为单位合作表演的闽南语吟诗《村居》《渔歌子》、南音演唱《直入花园》、 闽南童谣《月亮月光光》、高甲戏《群丑争辉》等闽南曲艺。这些闽南曲艺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音”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甲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拍胸舞”“闽南童谣”于2019年11月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闽南语吟诗”古腔古韵,源远流长。
03、品“闽南文化精品课堂”
课堂,是闽南文化传承与赓续的主阵地。闽南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传承好闽南文化,润泽儿童心灵,培养家国情怀,提升审美能力,是学校美育教学、特色教育和教改示范建设学校共同的愿景,打造了一批不俗的闽南文化课堂:语文《闽南语吟诗——别董大》、体育《纸上谈兵——捡筘吖》、排笛演奏(音乐)《月亮月光光》、美术《镇风祈福风狮爷》等等。
04、尝“闽南传统名小吃”
“民以食为天,谷乃国中宝”。开展“闽南美食”课题研究,引导学生品尝南安当地传统名小吃“洪濑鸡爪、闽南龟粿、润饼菜、蚵仔煎、炸粕丸”等,了解美食的制作工艺和背后蕴藏的故事,增强学生的闽南文化底蕴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养成勤俭节约、尊重劳动的中华传统美德。
05、评“融合闽南文化 推进美育改革”
黄堤水书记向教改专家组汇报教改成果。黄书记就教改中期评估方案的七大指标,围绕“融合闽南文化 推进美育改革”,对2018年5月以来学校的教改工作作简要介绍。专家们通过现场听课、提问答辩和查阅材料等,对学校一阶段以来的教改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学校的“闽南文化校本展板” “闽南非遗曲艺汇演”“闽南文化精品课堂”等表示赞赏,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傅孙森校长作表态性发言,表示接下来学校的教改工作要根据教改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继续推进,不断完善,组织全校老师整合资源,群策群力,争取在“校本教材系统化”“师生评价制度化”“示范幅射常态化”等方面都有较大突破。
南安市第一实验小学创办于1918年,学校坚持“守正出新”,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学校百年华诞之际,第一实验小学确立“融合闽南文化,推进美育改革”为新的教改项目。2018年5月,第一实验小学被确认为第二批福建省义务教育教改示范性建设学校。两年多以来,学校围绕“融合闽南文化,推进美育改革”这一教改项目,组织开展了 “闽南文化”主题系列活动,进一步凸显书香雅趣特色建设,丰富办学内涵,广大师生在实践体验中初步体会到闽南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无限魅力。
百年实小,守正出新。不忘初心,勇担使命。南安市第一实验小学全体教职工一定以此次教改中期评估验收为契机,积极将闽南传统文化和美育融合,寻找美育改革的突破点,培育学生的高雅情趣,增强文化自信,努力使学校的办学质量再上新的台阶。
文字:林凤凰 陈雅冰;图片:杨辉远 各项目负责人;编辑:杨辉远;审核:刘温